“三个体系”建设是档案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果。“三个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第一次将档案工作推到了社会大舞台的幕前。档案不再仅仅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一些旧文件,而将会成为维系和推动国家、社会、民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求拥有一支思想可靠、业务精练、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档案人才队伍。档案人才是赢得“三个体系”建设胜利的关键因素。
加强档案人才培养是“三个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档案意识的淡薄,档案工作的实际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工作长期以来被边缘化,造成了档案人才引进及培养的先天不足。另外,从事档案工作比较清苦,交流进步慢,档案工作人员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上有着明显的失落感,使得档案人才的引进较为困难,同时又引发人才流失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管理档案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谁都能干,不需要多大的学问,因此形成对档案工作的矮化和自我矮化。事实上,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发展很快的工作,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政治素质的要求很高,档案工作不仅涉及历史、文献、文字、管理、法律、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科学,还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及材料、信息、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美国,要成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有硕士以上学历。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重新认识档案”、“重新认识档案工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档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纸质文件管理为重点、以保密和服务领导为中心的档案理论和价值观以及档案实践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档案形式多元化、档案服务大众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高速发展,档案数量将呈几何指数增长,管理如此浩大的档案,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在很多档案馆,一个管理着几万卷档案资料的科室经常只有1至2个工作人员,档案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影响了档案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水平提高。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档案形式和管理模式,新的课题不断涌现,如电子文件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网络安全利用、新载体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建设等等,都对档案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档案工作是千秋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档案长久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要求档案人才具备长远的战略目光、为历史负责的意识和服务民众的人本思想。
“三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中,档案工作者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任务,关于“三个体系”建设的理论体系、国家政策、法规标准、实施模式、资金保障、技术支持方面等,都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而大多数档案工作者知识老化,参与档案专业理论研究不多,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思想上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观念所约束,导致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在档案管理中的推广应用难以顺利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力不从心,成为制约“三个体系”建设迅速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的现实需求
专业结构需求。档案工作属于综合性的专业工作,需要许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方面的知识及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才。档案管理人员按职能分有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业务型人才;按学科分有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历史专业人才、法律专业人才等。“三个体系”建设需要多种人才的共同努力,一个相对合理的人才结构必须按其所承担的职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比例构成,应有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的人员组成,使各个专业的人才都能适得其所,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在档案馆等业务单位,缺乏精通档案学、法律学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高端人才的问题较为明显,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档案工作的规律,依法管理档案工作的自觉性不高,应对电子文件等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不利于“三个体系”的建设。
年龄结构需求。档案事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事业,需要一支具有承前启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一个合理的档案群体结构应该是由各种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构成,做到“老中青”档案人才合理搭配,以获得档案群体的最佳效能,并保证档案事业发展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使队伍永远充满活力。青年和中年时期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合理的档案群体,应该坚持干部年轻化,各年龄段岁差合理配比,以保证整体创造力的稳步上升,防止人才同步老化,实现经久不衰的创造力。老同志社会阅历广,经验丰富,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层次结构需求。现代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分为初级档案管理人员、中级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高级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三个等级层次。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档案学术带头人,但也需要日常档案管理人员和保障服务人员,不同层次人员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很多档案馆,相对大量进馆的档案资料,具体从事档案鉴定、整理、著录、利用服务、数字化、抢救保护等基础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及现代化工作的快速开展,甚至出现滞后现象。
“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培养的要求
领导的重视和合理的规划。对于人才的培养,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并在制定各项政策、规划时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档案人才的培养上,应深入调研,制定档案人员群体结构优化的目标,分析现有的档案人员群体结构中人数、年龄、层次、素质等方面的搭配是否合理,能否形成互补的合理关系,个体是否能各得其所,是否有利于加强群体的整体功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部门合理的群体结构模式和优化结构方案,通过各种措施逐步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
创造良好的环境。档案人才的引进、留住和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人际环境。工作环境上,要致力于办馆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其有一个舒适、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建立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用人制度改革,做到按需引人、竞争上岗、合理使用,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焕发工作热情、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物质条件上,应勇于面对档案部门物质待遇较差的现实,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不断改善档案人员的生活条件。人际环境上,要力求对所有工作人员在物质待遇、学习培训、工作安排、升迁晋级等各个方面都做到公平公正,在岗位安排上考虑把不同人员的素质特点和岗位特点相结合,抑制消极的因素,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我们已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对档案人员来说,其知识结构一直处于相对稳定与快速变化更新的矛盾运动中。要真正有效地造就一批档案专业人才,必须强化自我造血功能,结合档案工作的实践需要,不断保持档案人员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培训(尤其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地更新知识与观念,使其在知识结构上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自身素质上符合知识创新的需要,更好地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服务。
“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自我修养的要求
自觉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档案工作者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档案工作不是一个时代的事,而是世世代代的事,政治性很强。一方面要努力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树立严格的保密观念,充分了解保密的重要性,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坚持依法开展档案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
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真理,忠于历史,正确处理工作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外部关系。其次,应牢记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根本目标,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另外,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乐于奉献、忠于职守、踏踏实实地工作。
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就是要不断学习档案工作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各项技能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具有一定的业务专长,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面对近年来档案工作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档案工作者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创新迎合档案工作发展的时代要求。
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基。早在2002年,中央就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并于2007年正式写入党章。2010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人才投资优先,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党和国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把握信息化和以人为本思潮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档案工作质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8月26日 总第2046期 第三版
数字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