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国档案学会七届三次理事会议暨“三个体系”建设高层论坛上,河南省委副秘书长、河南省档案局馆长王国振结合河南省档案工作实践,谈了他对“三个体系”建设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其中的一些观点在与会代表中产生了共鸣。日前,王国振副秘书长应本报之邀,就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谈了他的体会。今日特刊发王国振副秘书长撰写的文章《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任务与途径》,以飨读者。
加强和完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档案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扩大资源总量。要树立“大档案”意识,即所有记载历史信息的东西都叫档案、都有必要接收进馆。不少同志在研究应归档范围,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因为档案就没有范围,或者说档案不该有范围限制,只应有主次之分。也有同志从社会需求角度提出,有社会需求的档案就有收藏意义,只要有社会需求就应该收集。但这个“社会需求”决不只是当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今后的需求,而今后的需求是无法预测的,许多现在馆藏的珍品,在当年形成档案时几乎完全没有什么价值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大幅度扩大进馆档案的范围,大幅度缩短进馆档案的时限,根本无法按需求来确定进馆范围。正确的思路只能是打破关于范围和时限的限制,大幅度增加综合档案馆的资源总量。这是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二,优化资源结构。要适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在“多元化”资源上做文章,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大幅度增加新型载体档案门类,丰富馆藏内容,优化馆藏结构,建设内涵丰富、门类齐全的综合档案馆。这是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三,优化空间布局。要科学划分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室的职能,完善档案的形成机制和运转程序,建立严格的所有档案最终都要进入综合档案馆的体制;要科学划分各级综合档案馆的职能,明确各级综合档案馆的任务及相互关系,使各级综合档案馆成为反映本地区历史全貌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档案馆。这是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根本之策。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需要大刀阔斧地整合档案资源。综观我国近期两次大的宏观经济改革,第一次改革的主线是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第二次改革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在这个重大转变过程中,档案工作应当怎么转变?通过资源整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和管理体制是个必然的选择。只有通过对现有档案资源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的调整,实现档案资源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才能真正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档案资源体系。由此可见,资源整合是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档案事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抓住了,档案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丢掉了,可能就会拉大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同行的距离。这是加强资源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利用效率的需要,是确保档案安全的需要,是强化综合档案馆功能、提高综合档案馆地位的需要,是档案人靠“有为”争得“有位”的需要。
怎么整合资源?档案资源整合既包括对档案实体的整合,又包括对档案信息的整合。在整合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共有共享原则。实现资源共有共享是资源整合的目的,没有共有共享的目的,就没有必要整合档案资源。另外,实现资源共有共享也是推动资源整合的最大动力,没有共有共享,很难获得各资源持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档案人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全局意识和长远观念,保证资源归全社会共有,信息由最大多数人共享。
二是“上窄下宽”原则。从需要整合的档案实体来说,其覆盖面应呈现“上窄下宽”状态,即中央一级综合档案馆资源整合的面最窄,省一级综合档案馆资源整合的面稍宽一些,市一级相对较宽,县一级整合面是最宽的。
三是“上虚下实”原则。这和“上窄下宽”原则是一致的。从需要整合的档案信息翔实程度来说,上面要虚一点,下面要实一些。上面整合的是档案的目录及部分信息,下面整合的才是档案实体及全部信息。有些档案信息上面只整合一个目录,知道这些档案在哪一级存放就可以了,通过网络平台丝毫不影响资源共享。我不同意把基层的实体档案都整合到上一级去。比如,乡一级的档案,它的发生地在乡级,利用者在乡里,档案的意义就在乡里,你不要把它集中到县里。不要盲目地把下一级存放的档案整合到上一级来。可以整合档案的信息,不要整合档案的实体。
四是分级管理、效率优先原则。档案保管要分级分类,哪一级档案馆该存放哪一级档案要经过认真地思考。不是说越集中越好,也不是说越分散越好,一定要有合理的度。衡量这个“度”的标准是,档案应放到它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是效率优先原则。比如说在河南,宋朝的档案放到开封市档案馆最好,焦裕禄的档案放到兰考县档案馆最好,红旗渠的档案放到林州红旗渠纪念馆最好。放到它的发生地,最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0月21日 总第2068期 第二版
-
数字档案管理